您的位置 >> 红色记忆 百年百人

红色印记在龙江 | 王万江“打援粮”

时间:2021-04-28 13:55:20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

  从4月至9月,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史志研究室、省记协联合在全省开展“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近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黑龙江省海伦市双录乡双兴村,探寻在红色村庄代代相传的东北抗联精神
 

赵尚志张光迪抗日纪念碑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东北抗日联军西征的落脚点和目的地。在海伦市双录乡双兴村,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赵尚志张光迪抗日纪念碑”11个大字。当年就在这里,赵尚志和张光迪分别指挥了两次抗击日伪军的战斗。


▲赵尚志张光迪抗日纪念碑

  1936年10月至1938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三、六、九、十一军西征部队,分批到达海伦东部山区的八道林子,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在海伦老区人民的支持与帮助下,在海伦东山里的八道林子、白皮营、南北河、景家店、双河分别建起密营。为了“围剿”抗联,日伪军在通往山里的必经之路设卡堵截,严防当地群众进山给抗联队伍补送给养。

“打援粮”的故事


▲王万江的孙子 王相儒 

  王相儒是抗联英雄王万江的孙子,在赵尚志张光迪抗日纪念碑前,王相儒老人给记者讲述了王万江带领海伦老区群众“打援粮”的故事。

  当时,王万江得知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挨冷受冻的艰苦条件下,还坚持与日寇战斗,王万江心急如焚,他拿出家中粮食、衣物、被褥、食盐,通过人扛马驮,绕开敌军的封锁哨卡,将物资送往山区密林中的抗联队伍,解决了抗联战士缺衣少粮的燃眉之急。这个行动在当时就叫“打援粮”。

  王万江不仅为抗日战士“打援粮”,还号召群众参加抗联队伍。在他的宣传动员下,有志青年纷纷自愿参军抗日。王万江的革命行动,为当地成为抗联稳固的战略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海伦,召开了海伦县抗日庆功大会,中央访问团代表给王万江颁发了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奖状——“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奖状

  在抗日斗争中,还有千千万万像王万江一样,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龙江儿女响应“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的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的长城。


 




本站英文域名:www.dqrtv.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59-4606752
主管:中共大庆市委宣传部 大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大庆市融媒体中心(大庆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邮箱:dqgbdst@sina.cn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08320065 黑ICP备190054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