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正在关注

“1357”硬支撑——看大庆如何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8-26 08:49:34  来源:大庆高端阅读

  高质量发展重任在肩,现代化蓝图催人奋进。

  向着加快建设“三个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庆新实践奋力前行——8月23日,大庆召开加快构建“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节点、全年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大庆第5次、也是今年第2次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既是对今年工作的盘点梳理,也是对下一阶段任务的部署推进,更是对构建“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持续加力落实。

1

因地制宜构建“大庆版”产业体系

  大庆,从石油之城到崛起的产业之城。

  这座英雄的城市,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焕发着勃勃生机,砥砺奋进在新时代。

  几十载沧桑巨变,壮阔的转型征程,标注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奋斗坐标。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去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决定》说明时深刻指出“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拉开历史的长镜头,站在大庆转型振兴事业发展全局眺望,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委统揽全局、科学谋划,绘蓝图、定目标、明方向。

  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大庆产业发展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晰下一步大庆产业发展方向。

  大庆市十次党代会提出“1+3+5”现代工业体系,大庆市委着眼产业体系完整性、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创新和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具有大庆特色优势的“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持续巩固“油气采掘”1个支柱产业,着力夯实“绿色化工、现代大农业、汽车及装备制造”3个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数字智能、现代生物、创意设计、新能源、新材料”5个战新产业,优质发展“特色文旅、商贸物流、冰雪经济、现代金融、大健康、新型地产、油气开采服务”7个扩能产业,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大庆转型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是对大庆产业一次更加深入的梳理,是一个引领大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38c94f49745fadc77122cf0e7f929cea.jpg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具有大庆特色优势的“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在哪里?

  搭建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发展格局。“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相比“1+3+5”现代工业体系,既一脉相承、紧密衔接,又与时俱进,其最大特点是增补了现代大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板块,这既是对原有体系的优化完善,也是大庆产业发展思路的一次迭代升级;

  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提出力争2025年重点产业规模达到1.1万亿元的目标,这既是对大庆力争到2025年实现4000亿元经济规模目标的有力支撑,同时提出了三次产业比重、油与非油经济比重、中直与地方经济比重等结构性目标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R&D经费投入等创新指标,搭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

  突出了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大庆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二产占全市经济比重近6成,规上工业占全省半壁江山。谋划大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发挥工业经济的顶梁柱作用,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2

“1357”支撑大庆经济稳健运行

  新的起点,新的部署,新的出发。

  大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密承接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好量质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年初以来,面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道大庆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大庆上下紧盯目标、持续发力,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新产业、扩能产业等领域亮点纷呈,以“1357”这个硬支撑,注入动能、增加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上半年,大庆“1357”各产业总规模达到4093.2亿元,同比增加485.5亿元。大庆466个年度计划实施重点项目覆盖“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各产业板块,产业总规模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协同水平显著提高、链群融合关系更加紧密。

  “大庆现有规上工业企业570户,今年1—7月份实现产值1977亿元、同比增长5.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增速排名全省第五位,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0.59个百分点,拉动排名全省第二位。”市工信局负责人说。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年初以来,全社会R&D经费投入将超过35亿元,大庆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75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4家。尤其是东北石油大学在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指数排名中名列前茅等,大庆在全省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中持续保持前列。

  招商引资、文旅等成效显著。

  “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大庆排名第二位。其中,招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内资排名全省第二;招商项目固投占实际利用内资比排名全省第一;市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7次,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暑期旅游市场异常火爆,1-7月大庆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4%、158%”……

  各县区奋勇争先、竞相出彩。

  高新区、经开区“双发引擎”,马力十足。高新区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经开区不断推动经济向开放、创新、绿色方向高质量发展,广东英联包材等26个节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做大园区总量,加快建设智造特色产业集群。

  萨尔图区上半年GDP增长4.6%;让胡路区全力壮大产业规模,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肇源县落实“1357”产业项目19个,总投资100亿元;林甸县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6项指标增速高于年初预期……

3

动能转换拔节有声

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

  八月的大庆,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

  大庆在角逐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动能转换拔节有声,一幅经济发展向新向好的活力场景,正在徐徐展开。

  “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油气采掘业是大庆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大庆正全力支持油田实施“一稳三增两提升”战略、加速上扬企业成长“第二曲线”。

  “作为驻庆央企,立足地方发展大局、融入地方产业体系、助力地方繁荣振兴,是大庆油田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1-7月份,油田累计产油1759.21万吨、气34.99亿方,分别超计划13.74万吨和0.72亿方,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绿色化工、现代大农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三个产业规模大,基础好,潜力大。

  绿色化工产业是大庆依托石油资源打造的优势产业,更是大庆最具发展潜力和支撑能力的接续产业。作为绿色化工产业领域的支柱企业,主要有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和民营“龙头”亿鑫化工。

  大庆正积极抢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建好建强国家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向北开放新高地”等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正加快打造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橡塑三个特色产业集群。

  大庆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1-7月,企业累计加工原油532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企业将把发展培养新质生产力作为重中之重,做精做大“油头化尾”,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成长“第二曲线”。

  现代大农业是大庆依托自身农牧资源优势,统筹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大布局。

  当前,大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全国知名系列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4+8+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庆伊利乳业现有生产线20条,日加工鲜奶1200吨。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4.81亿元。企业将将积极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不断推动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伊利乳业负责人说。

  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中,大庆汽车产业伴随着沃尔沃大庆基地项目的落地建设逐渐发展壮大,2022年大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76亿元。

  作为大庆汽车产业的“龙头”大庆沃尔沃已累计生产整车超过45万辆,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销售额超过2300亿元,产品出口欧美日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庆沃尔沃企业负责人表示,将坚定实施“增型”“扩产”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现有车型扩产上量、加快新上车型达产见效,持续擦亮“全球品质、龙江智造、大庆智造”名片,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大庆高质量发展。

  大庆正通过持续推动企业稳产增产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壮大整车制造产业;围绕整车生产引进零部件企业,加速“掘金”汽车后市场新蓝海,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大庆装备制造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产业链稳定发展,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基本覆盖油化装备全产业链。新能源装备领域,明阳东北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规模持续扩大,华锐、泰胜、巨杰等一批新能源装备企业实现集群发展,发现者机器人生产餐厨用智能机器人让大庆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了突破。

  “今年1—7月份完成产值近8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明阳企业负责人说,企业会充分发挥装备、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等行业领先优势和龙头效应,继续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构建和壮大大庆新能源产业生态,助力提升大庆能源转型和城市转型发展。

4

“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强劲

  培育新动能,5个战新产业齐头并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智能产业方面,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庆现有数字智能相关企业1014家,今后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将全力支持“数字油田”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及工业设计云平台、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民生等4个应用方向;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将重点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

  现代生物产业方面,目前大庆在建项目45个,总投资132亿元,大庆现代生物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未来主要发展领域涉及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环保等。

  创意设计产业方面,大庆现有创意设计产业市场主体达789家,今年前3季度就实现了营收4.2亿元。今后的重点是将思特科技等逐渐培育为行业头部企业,引进更多“数字创意设计+”文旅夜游、儿童娱乐、科普教育、数字体育、文博展馆等项目;支持工业企业将外观包装设计、结构功能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业务迁入大庆。

  新能源产业方面,自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以来,大庆相继布局了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国家第一、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以及油田公司千万千瓦级“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示范基地等众多项目,特别是位于大同区的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已成为全国光伏储能行业户外数据的权威来源。截至目前,大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达到396万千瓦,位于全省首位(占全省将近五分之一)。未来将从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方面集中发力。

  新材料产业方面,大庆将主要围绕先进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3个主攻方向,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龙江化工聚碳酸酯、汉光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等产业。

  新动能引育新优势,7个扩能产业全面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特色文旅产业重点培育打造全季、全时、全域特色文旅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即将举办吉利控股第四届中国汽摩大会和马拉松,必将再次带动以赛促旅的市场效应,市文广旅等部门正在全面推进研学产品提档升级、谋划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

  商贸物流产业,未来将努力打通向北开放新通道,高水平建设进出口加工区,打造面向俄、蒙、日、韩的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华为等头部企业,打造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冰雪经济产业,大庆正策划推出适合各类群体需求的大众化冰雪休闲娱乐产品,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俗特色的冰雪文化产品,待入冬后进一步建设和提升冰雪景区等,真正让“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是加快建设大庆金融服务中心,加力实施“紫丁香计划”,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上市成功率等。

  大健康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的重点专科,建立相关专科专病中心等项目。

  新型地产产业主要是针对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进行差异化产品开发,深入挖掘我市工业、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地产、文旅地产、康养地产等新型地产。

  油气开采服务产业,将持续加强本地企业与油田内部企业合作,通过并购整合,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支持本地招商项目和优质企业进入油田采购市场及努力做好页岩油配套服务市场等,不断壮大提升大庆油气开采服务产业规模和服务水平。

  60年前,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勉励我们“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

  “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

  一代代大庆人矢志不渝建油田、创新城、育产业、促转型,迈上了建设“世界著名的资源转型创新城市、中国新兴的数实深度融合城市、全省领先的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新征程。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下的大庆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庆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强大引擎。

  今天,大庆“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势头更“劲”。

  明天,大庆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一定能蹄疾步稳、阔步向前,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本站英文域名:www.dqrtv.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59-4606752
主管:中共大庆市委宣传部 大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大庆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邮箱:dqgbdst@sina.cn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08320065 黑ICP备19005484号-1